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军逾陇山伐冀戎,以族名置冀县,开中华县制之先河,而其遗址,多年来莫衷一是,各有所据。归纳而言,大抵以下四说为多。
一、觉皇寺村说
此说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河流比对今甘谷河流而言。《水经注》云:“南有长堑谷水,次安蒲溪水,次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渭水又东合冀水(水自冀谷),次东浊谷水,次当里溪水,次诧里溪水。次渠谷水,次黄土川水,北迳城冀,东入渭。”自朱圉山之长堑谷水至黄土川水共四水,俱南出北流入渭。依次考证:长堑谷水即今之四十里铺永宁河水,安蒲溪水即三十里铺郭家沟水,衣谷水即二十里铺十里沟水,冀谷水即上沙沟水,东浊谷水即下沙沟水;其下当里溪水、诧里水、渠谷水、黄土川水等四水,则是今县以下的羊曲儿沟、龙峪沟、巩家山沟、觉皇寺沟之水。若冀城在今县之南,则《水经注》应在记述“渭水又东合冀水,次东浊谷水”后,即叙述“北迳冀城,东入渭”,则冀城在今县之南无疑。但《水经注》在记东浊谷水下游四水“次当里溪水、次诧里溪水、次渠谷水、次黄土川水”后,记述“北迳冀城,东入渭“,即黄土川水“北迳冀城东入渭”,可见《水经注》以水记城,冀城在黄土川东,觉皇寺兴国山下。其地面河靠山,东有渭水峪峡成一夫当关之势,西有渭河平原沃壤之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诚为建治的理想之地。唯一让人存疑的是该地地势较低,河涨峡雍则有水患之虞。
二、黄羊堡说
清《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详释》,对古冀城作了详细考释:“冀城在今黄羊堡,在今伏羌县东,豲水、北水自伏羌东少北届而东南,像孕腹也,其水又右会虔水,始名渭矣。”按豲水即渭水,北水即散渡河等水,入渭后至觉皇寺附近,环绕县北,顺山形地势,又向东南曲折左转,然后北入峡口,至天水圆川(新阳川)既确定了古冀城位置,又指明了渭水经流古城后的地理形象。另外在兴国山半坡地,世代相传有糖坊庄、金家店,可见该地曾是集市贸易,商旅往来之地,民国19年(1930年)出土发现了大量古铜器窖藏和古墓葬。其地背山面水,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堡寨环伺,确为军事要地。但该地高居山巅,无有水源,能否多人长居,则让人生疑。
三、今城南说
清田骏丰在《伏羌县修城记》中有言:“今县治之有城,古无可考。……《后汉书·五行志》:王莽末童谣曰:‘出吴门,望缇群。’……而于山在何方,不有明文,《县志》谓在邑北五里,亦无所据。以余思之,童谣因隗嚣而起,嚣据天水,所望必在东南,应属今之巽山,吴门之名,取义于吴岳,岳在县东,即吴门必系东廓,出东门,望巽山,与今县城位置适合,不应冀城更在县东,则县之南说似矣。然宋曹玮曾于县南筑土城,与县城相边属,以今地取之,城距南山不二里,谓曹玮土城,在冀城南,冀城又在今县南,冀尚有郭,地之雍闭湫隘,恐不足以相容也。《元和志》有‘县东南至秦州一百二十里,县城本秦冀县’之语,道理既与今合,则古之冀城或即今城。”田骏丰出言谨慎,而意图分明。以今之县城形势,南山为天然屏障,渭水为天堑,渭川平旷,阡陌井然,诚一建县立治的天赐之地。近年来,通过考察论证,赞成此说的学者大有人在,言之有据,颇成一家之言。又古籍常载冀县在今县城东,而又未详其里数,今旧城台子,也在县城稍东南,是否指此,也有让人怀疑之处。按理,距离长则必详里数,城东未详,想必不会在远处,据此,从近处考虑,倒还合乎情理。
四、杨赵村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大像在废县东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躯。”按:大像山在废县东一里,西一里则为今大像山镇杨赵村,正好符合民间世代相传的古冀县在该村附近的传说。此说至今还被当地群众认可。以其山川形胜而言,和今县城说有相类之处。此说虽一时无典籍可证,然口耳相传至今,想必该不会是空穴来风。
一、觉皇寺村说
此说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记河流比对今甘谷河流而言。《水经注》云:“南有长堑谷水,次安蒲溪水,次衣谷水,并南出朱圉山……渭水又东合冀水(水自冀谷),次东浊谷水,次当里溪水,次诧里溪水。次渠谷水,次黄土川水,北迳城冀,东入渭。”自朱圉山之长堑谷水至黄土川水共四水,俱南出北流入渭。依次考证:长堑谷水即今之四十里铺永宁河水,安蒲溪水即三十里铺郭家沟水,衣谷水即二十里铺十里沟水,冀谷水即上沙沟水,东浊谷水即下沙沟水;其下当里溪水、诧里水、渠谷水、黄土川水等四水,则是今县以下的羊曲儿沟、龙峪沟、巩家山沟、觉皇寺沟之水。若冀城在今县之南,则《水经注》应在记述“渭水又东合冀水,次东浊谷水”后,即叙述“北迳冀城,东入渭”,则冀城在今县之南无疑。但《水经注》在记东浊谷水下游四水“次当里溪水、次诧里溪水、次渠谷水、次黄土川水”后,记述“北迳冀城,东入渭“,即黄土川水“北迳冀城东入渭”,可见《水经注》以水记城,冀城在黄土川东,觉皇寺兴国山下。其地面河靠山,东有渭水峪峡成一夫当关之势,西有渭河平原沃壤之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诚为建治的理想之地。唯一让人存疑的是该地地势较低,河涨峡雍则有水患之虞。
二、黄羊堡说
清《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详释》,对古冀城作了详细考释:“冀城在今黄羊堡,在今伏羌县东,豲水、北水自伏羌东少北届而东南,像孕腹也,其水又右会虔水,始名渭矣。”按豲水即渭水,北水即散渡河等水,入渭后至觉皇寺附近,环绕县北,顺山形地势,又向东南曲折左转,然后北入峡口,至天水圆川(新阳川)既确定了古冀城位置,又指明了渭水经流古城后的地理形象。另外在兴国山半坡地,世代相传有糖坊庄、金家店,可见该地曾是集市贸易,商旅往来之地,民国19年(1930年)出土发现了大量古铜器窖藏和古墓葬。其地背山面水,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堡寨环伺,确为军事要地。但该地高居山巅,无有水源,能否多人长居,则让人生疑。
三、今城南说
清田骏丰在《伏羌县修城记》中有言:“今县治之有城,古无可考。……《后汉书·五行志》:王莽末童谣曰:‘出吴门,望缇群。’……而于山在何方,不有明文,《县志》谓在邑北五里,亦无所据。以余思之,童谣因隗嚣而起,嚣据天水,所望必在东南,应属今之巽山,吴门之名,取义于吴岳,岳在县东,即吴门必系东廓,出东门,望巽山,与今县城位置适合,不应冀城更在县东,则县之南说似矣。然宋曹玮曾于县南筑土城,与县城相边属,以今地取之,城距南山不二里,谓曹玮土城,在冀城南,冀城又在今县南,冀尚有郭,地之雍闭湫隘,恐不足以相容也。《元和志》有‘县东南至秦州一百二十里,县城本秦冀县’之语,道理既与今合,则古之冀城或即今城。”田骏丰出言谨慎,而意图分明。以今之县城形势,南山为天然屏障,渭水为天堑,渭川平旷,阡陌井然,诚一建县立治的天赐之地。近年来,通过考察论证,赞成此说的学者大有人在,言之有据,颇成一家之言。又古籍常载冀县在今县城东,而又未详其里数,今旧城台子,也在县城稍东南,是否指此,也有让人怀疑之处。按理,距离长则必详里数,城东未详,想必不会在远处,据此,从近处考虑,倒还合乎情理。
四、杨赵村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大像在废县东一里,石崖上有大像一躯。”按:大像山在废县东一里,西一里则为今大像山镇杨赵村,正好符合民间世代相传的古冀县在该村附近的传说。此说至今还被当地群众认可。以其山川形胜而言,和今县城说有相类之处。此说虽一时无典籍可证,然口耳相传至今,想必该不会是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