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造像塔源于古印度“宰堵波”,塔又称塔婆或浮图等。传入中国后,艺匠们结合民族传统的固有形式,创造了各种式样的塔,造像塔是其中一种,主要为供奉佛像而凿,虽不高大,但雕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并依据佛教经典,通过具体形象体现某一经典的主要内容。红凡沟造像塔堪称这一题材的代表之作。
该塔发掘于1991年8月西坪乡红凡沟。共三级,楼阁雕造,由几块方石雕刻后依次垒起,自下而上逐级收分。每层雕有菩萨、弟子、力士、供养人或佛教故事中部分情节。
该塔出土时仅有三级塔身和一件凹形塔基,自下而上第一层第一面,上段帐形龛内刻有释迦、多宝说法像,下段刻两护法狮子面对花瓶;第二面,凿尖拱形浅龛,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第三面刻一佛二菩萨,菩萨着交领大袖汉服;第四面刻一佛二菩萨。第二层第一面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菩萨披巾交叉穿环;第二面,上段刻一佛说法像,左侧弟子五体投地作叩头状,右侧弟子作胡跪状,两手执物不辨,可能表现的是阿育王施土因缘故事,下段正中刻一象,面向右,象两边各刻一力士;第三面刻一佛二菩萨,菩萨宝缯;第四面刻菩提树下思维像,藤座,右有弟子像,两树相交,拧成绳状。第三层第一面刻一佛二菩萨;第二面刻木榻,榻上维摩作半卧姿势,手抚胡须,身后刻一供养人,右有两弟子拜跪。第三面一佛二菩萨,下段刻两只雄狮;第四面刻一佛二菩萨。
红凡沟造像塔内容、布局、图案、题材等方面较为简单,但雕刻技法娴熟,细部刻画精到,佛像面容方圆、颈短、衣纹规整,表现了北周时期的特征。对研究佛教东渐和在甘谷的早期活动具有重大学术参考价值。
该塔发掘于1991年8月西坪乡红凡沟。共三级,楼阁雕造,由几块方石雕刻后依次垒起,自下而上逐级收分。每层雕有菩萨、弟子、力士、供养人或佛教故事中部分情节。
该塔出土时仅有三级塔身和一件凹形塔基,自下而上第一层第一面,上段帐形龛内刻有释迦、多宝说法像,下段刻两护法狮子面对花瓶;第二面,凿尖拱形浅龛,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第三面刻一佛二菩萨,菩萨着交领大袖汉服;第四面刻一佛二菩萨。第二层第一面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菩萨披巾交叉穿环;第二面,上段刻一佛说法像,左侧弟子五体投地作叩头状,右侧弟子作胡跪状,两手执物不辨,可能表现的是阿育王施土因缘故事,下段正中刻一象,面向右,象两边各刻一力士;第三面刻一佛二菩萨,菩萨宝缯;第四面刻菩提树下思维像,藤座,右有弟子像,两树相交,拧成绳状。第三层第一面刻一佛二菩萨;第二面刻木榻,榻上维摩作半卧姿势,手抚胡须,身后刻一供养人,右有两弟子拜跪。第三面一佛二菩萨,下段刻两只雄狮;第四面刻一佛二菩萨。
红凡沟造像塔内容、布局、图案、题材等方面较为简单,但雕刻技法娴熟,细部刻画精到,佛像面容方圆、颈短、衣纹规整,表现了北周时期的特征。对研究佛教东渐和在甘谷的早期活动具有重大学术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