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甘谷论坛

甘谷论坛, 热爱家乡,造福桑梓。


您没有登录。 请登录注册

【关注甘谷】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通过市级评审

向下  留言 [第1页/共1页]

天水人

天水人
Admin

11月29日,对于我来说,或者对于甘谷县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8年前的今天,我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华夏第一县与甘谷县文化定位研究》在三和园宾馆通过由省社科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述实任主任委员的14位专家、学者、教授组成的省级评审鉴定,甘谷从此拥有了“华夏第一县”这一对外宣传的黄金品牌。今天,2010年11月29日,也是在三和园宾馆,我的又一个软科学研究课题《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通过由市名城办主任、高能工程师、名城保护专家李健君任主任的5位专家、学者、教授组成的市级评审鉴定。杨家将和甘谷的关系让许多人为之惊讶,真有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会议形成的《评审意见》全文为——

2010年11月29日,天水市科技局组织相关专家对甘谷县文化馆完成的市列《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软科学课题进行了会议评审,评审委员会通过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质疑评议、认真讨论后一致认为:

一、该课题选题准确,思路清晰,资料收集丰富,在挖掘甘谷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该课题从杨家将在甘谷的史实和民间传说、戏剧故事入手,梳理丰富了甘谷县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旅游开发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提出的开发杨家将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四、该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资料较翔实,论证方法正确,所达目的积极可行,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同意通过评审,其水平达到同类研究省内领先水平。

建议:对研究报告中开发利用杨家将文化思路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对甘谷来说,这并不是一种新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就在于多少年来一直缺少发掘,而今天总算拔开迷雾见太阳了。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甘谷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宣传,默默无闻而心安理得。这个研究搞得很辛苦,原因是资料太少,交通问题太难解决。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杨秀峰、李万泰、王天成、颉明军、王耕晨、薛希武等同志,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研究成果。

文化是一种资源,对于甘谷来说更是一种财富。建设历史文化名县,既是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更应该是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

现将全文一并发出,请诸位同好不吝赐教,让甘谷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牛 勃



一、 杨家将及其事迹传播

杨家将作为历史人物,指的是以杨业、折氏为中心的杨氏一族及其部属,其中包括杨业的父亲杨信,儿子杨延昭七兄弟,孙子杨文广昆仲,裔孙杨宗闵、杨震、杨存中,兄弟杨重勋,侄儿杨光庡,侄孙杨琪、侄曾孙杨畋,部将焦赞、王贵,以及杨延昭的子孙杨贵迁及杨价、杨文等人,这些人均史有实录。其余如孟良、穆桂英等,虽无正史记载,但也绝非子虚乌有,因为这些人就情理可有,就方志多有记载,只所以发生如此现象,依《曲海总目挟要》所言:“特因其事多在边方,中朝不能尽知,民间闻见亦多影响,故不免疑信相参。”

杨信首举义旗,恢复河曲、保德、离石、临县及岢岚、麟州等州县与契丹之手;杨重勋据穷边孤垒,抗御辽国,子杨光庡死于职事;杨畋以国耻国仇,拒为奉辽之使;杨业与契丹争胜三十余年,敌畏如神,为权奸所陷,父子横死沙场;杨延昭雄镇三关,为国长城,志吞契丹而抱恨以终;杨文广转战三边,南灭侬智高,西败复军,守御北门,亦以收复燕云为志;杨宗闵长安抗金,以身殉国;杨震夫妻父子困守危城,宁死不屈;杨存中身经百战,石梁一战,兀术遁走;杨价、杨文父子亲族驰骋两川,捍护西南,为宋殿后。以一个家族代代相承捍土卫国,忠勇若杨氏者,史不多见。

杨家将为国人所传颂,已有近千年历史。纵现中国历史,还很少有人能像杨家将这样,被人们给以如此深情的赞颂和同情。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从最初的民间传说,到稍后的戏剧词曲,再到以后的小说传奇,千年以来,一直于里巷志乘,舞台书肆,流传演绎,且愈演愈繁,杨家将故事中的人物,如杨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杨排风、柴郡主、八姐、九妹和与之相关的焦赞、孟良、寇准、呼延赞、呼延庆等,更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

事实上,关于杨家将的传说,早在他们生前即已流传民间。《欧阳修全集·杨琪墓志》载:“继业……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该墓志志于皇祜三年(公元1051年),时杨文广、杨畋叔侄尚在人世,杨琪才死一年,杨延昭及折太君死三十多年,杨业死亦不过六十五年,这时杨业、杨延昭智勇无敌的事,为“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可见此前早已流传广泛,妇孺皆知了。

这便是杨家将故事的开始。这种民间口碑明显早于欧阳修的《杨琪墓志》,也更当在司马光《资治通鉴》、《涑水记闻》、曾巩《隆平集》、王禹偁《东都事略》、苏辙《栾城集》、路振《九国思》、叶隆礼《契丹国志》、陈经《资治通鉴续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十国春秋》、《三朝国史》以及《宋史》等书有关杨氏的叙录之前。此后,民间传说与史书并行,继续传播,见诸于文字,演之于舞台,被“说话人” 辑录为“话本”。元人罗烨《醉翁谈录》中记载的南话本有《五郎为僧》、《杨令公》及《青面兽杨志》。这些话本内容已不可知,从题目看,都是说杨家将故事的。而宋杂剧《 打王枢密爨》更是将杨家将搬上了舞台。

明代戏剧上承元曲,杨家将为戏剧重要题材之一,《元明孤本杂剧》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开诏救忠》、《活拿肖天佑》、《破天阵》等。除此以外,明剧中演杨家将的还有《黄眉翁》、《金牌》、《三关记》、《金锏记》、《焦光赞建祠祭主》等。明代是我国小说创作迅速发度和趋于成熟的时代,有关杨家将的长篇小说当推《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和《南北宋志传》。这些长篇小说集中了此前戏剧、曲艺、民间口头传说,以及史传上的杨家将故事,和同杨家将有关的呼家将、冠准、狄青等人的故事,增加了一批元代以前未曾出现的人物(如杨门女将之类),且据史传修改了过去流行故事中一些地名、年月以及某些情节的讹误,为后来戏剧、曲艺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题材。

有清一代,杨家将故事大致沿三条路向前发展。一是宋、金、元、明时代流传下来的曲艺及戏剧中的故事,二是杨家将长篇小说中提供的故事,三是艺人们以史实或上述两类故事为基础创作的新故事。

关于小说,除《杨家将演义》外,至少还有《北宋金枪全传》、《杨家府》、《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闽十八峒》、《两狼山》等。至于曲艺鼓书,此时已全面开花,很难统计,具代表性的有《天门阵》、《金枪传两狼山小祭主》、《大破洪州》、《杨七郎打擂》、《杨文广征西》、《杨文广征南》、《十二寡妇征西》、《杨家将》、《金沙滩》、《六郎探母》、《杨门女将》等。清代的杨家将剧目,由于继承了两宋以来的戏剧遗产,吸收了小说、曲艺、史传、方志等素材,更是多不胜数,据中国戏剧研究院所编《京剧剧目初探》及民国初年王大错《戏考》所载,有关杨家将的剧目多达四十三种,最有影响的有:

《清官册》(又名《审潘洪》、《升官图》等)

《五台山》(又名《五台会兄》等)

《杨排风》(又名《打焦赞》、《焰火棍》等)

《四郎探母》(又名《北天门》、《四盘山》等)

《穆柯砦》(又名《木柯山》、《穆桂英招亲》等)

《辕门斩子》(又名《白虎堂》等)

《金沙滩》(又名《双龙会》、《幽州救驾》等)

《李陵碑》(又名《两狼山》、《苏武庙》等)

《天门阵》(又名《打洪州》、《双挂印》等)

《杨门女将》(又名《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

《穆桂英挂帅》等。

秦腔、豫剧等地方剧目,除保留、移植了大量京剧杨家将剧目外,还拥有大量以杨家将故事为蓝本的创作剧目。杨家将的故事丰富了中国的戏剧创作,而杨家将的故事通过戏剧这种艺术传播形式,深入千家万户,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杨家将在甘谷

甘谷城乡群众历来喜爱秦腔。以杨家将为内容的秦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述剧目,至今活跃在城乡舞台上,长演不衰。受戏剧创作局限性影响,甘谷群众一直认为杨家将故事在边关,至少和甘谷无关,史志对杨家将和甘谷之间的关系虽有所涉猎,但内容简略,常给人一种语焉不详的感觉,安远镇虽有六郎坟、柳州城这样的遗址和地名,但一直缺少考证和有影响力的读解,造成这种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利用,归根结底,还在于学术研究的先进作用发挥不够。

那么历史又是如何载述甘谷和杨家将之间的关系的呢?《宋史》第二百七十二卷列传三十一杨业条下作如是说:

秦凤路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趋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失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赐裘衣带马。

这段文字,绘神绘色地记载了杨文广筚篥城之战,筚篥城即今甘肃省甘谷县大庄乡杨家城子村一带。在杨家将中,杨文广是怎样一个人呢?

杨文广是宋代著名的军事将领,为杨家将中最传奇者之一。其一生南伐侬智高,西征西夏,北御契丹,足迹所至,达于宋帝国三边。

《宋史》:“杨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

南伐侬智高后,杨文广初隶韩琦,继隶范仲淹从事防御西夏战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六月,宋廷以杨文广有统御之才,且熟知广西形势,即超升四级,使出任广西钤辖,兼判宜、邕二州,以备侬智高。杨文广屯守广西历十余年,以功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至英宗时升任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时,杨文广已成为中央禁军统帅之一。

杨文广任龙神卫四厢指挥使不三年,英宗死,神宗继位,改元熙宁。宋神宗是两宋皇帝中比较振作的一个,在位十八年,以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影响最大。熙宁变法的结果之一,就是对西夏采取攻势作战和这一作战的胜利。这一胜利的起点,就是杨文广略取秦州筚篥,切断西夏王国与岷山地区氐羌部落的联系。

筚篥城在甘谷县城北五十公里的散渡河旁,为今大庄乡杨家城子村一带,地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熙宁变法中,宋廷任命大将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统筹对西夏作战。合并陕西为两路,一曰永兴军路,治今西安,由韩琦兼领;二曰秦凤路,治今秦州,派杨文广以兴州防御使衔任副都总管。秦凤路南起岷山、秦岭,东逾六盘山,其西境与北境因西夏侵逼而缩至定西、秦川一线。此线以外的居民多羌族部落,附宋的称“熟户”,不附的曰“生户”。筚篥地区原住“熟户”被西夏劫掠西迁后,地空数百里。知秦州马仲甫言于其地筑城屯兵,保护耕种,一则可警备西夏,二则可充军实而省粮运。韩琦善其说,枢密使以为不便,韩上书辩析:

汉兴图制匈奴,患其西兼诸羌,故表河列郡,谓之断匈奴右臂。我朝昔取一时之计,弃废兰州,因失断臂之势,故德明、元昊得以吞噬西蕃以至甘、凉、瓜、肃诸郡。至宝元初,终至僭号,一向攻胁秦渭诸蕃。近日夏人复将西市城(今定西)修葺,建为保泰军,只与渭砦(今通谓)一百二十里——去汉界之近如此,前所未有。是以久在西垂谙边事者,皆谓城筚篥则与鸡川(即成纪川,静宁县西北)、古渭通成御外之势,隔绝夏人吞噬秦渭诸蕃及瞎药、木征、青唐诸族之患。小可以北逼榆中,大可以向洮湟。(《续资治通鉴长编》二六零卷)

宋神宗可其论,即驰檄杨文广督成其事。时西夏置保泰军于定西后,正谋南下秦川。杨文广闻命,即整兵上道,诈言筚篥堡有泉喷珠,鼓诱士卒日夜急行一百八十里。到达筚篥后,紧急部署,加固营垒,杀敌数千人。此事《宋史》有较为详细记载。

杨文广据筚篥堡后,一边加强城防工事,一边自鸡川砦(即冀川砦,今天水市)筑堡,北抵南谷,此后,古渭东南数百里间皆成“内地”。宋神宗闻报大喜,“诏书褒谕,赐裘衣带马”,改筚篥堡为“甘谷堡”。时在熙宁元年(公年1068年)六、七月间。后民间以筚篥堡为筚篥城。筚篥堡于北宋历史之重要,于此可见。民间又以该地曾为杨家将杨文广筑城打仗之地,且该村绝大多数人皆姓杨,传为杨家将后代,故称该村为杨家城子村。

早在杨文广筚篥城之役五十年前,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杨满堂置安远寨,以西夏常北来入侵,取“安其远方”之意。安远距筚篥堡不足二十公里,杨文广取筚篥,对安远这个两河环抱,西倚山,北靠川的伏羌屏障和战略要地,自然极为重视。这可从安远的另一个名字——柳州城得以佐证。

民间传说这样说,宋时西夏侵扰,宋王深感威胁巨大,便下旨名将杨延昭率十万大军北征。其时杨延昭正驻军西南柳州郡,即今广西柳州市。杨延昭闻命北征,遭西夏军围攻时退至安远,见此地两河环抱,土地平旷,便筑城坚守。驻扎已定,杨延昭问当地人该地叫什么名字,百姓说没有名字,杨延昭想,我过去在柳州做郡守,那里绿柳遍地,山清水秀,到这儿也是山清水秀,绿柳成茵,干脆,就叫柳州城吧。后来,杨延昭班师回朝,为表敬意,百姓将他曾经穿过的一件战袍埋到城南盈谷山顶,并于山腰平地设牌位以祀,年长日久,人们就把盈谷山称为香台山,把埋有杨延昭战袍的山顶大土堆称为六郎坟。

民间传说不是历史,却是历史最真实的影子,杨延昭享年五十一岁,终其一生,二、三十年间一直和契丹作战,史书未有来安远和西夏作战的记载,亦无屯兵柳州,做柳州郡守的经历。倒是他的儿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清闵叙《粤述》云:“柳州大堂内有一石窟,伏行江底。从对岸马鞍山透穴而出。俗渭杨文广为贼所围,不能渡江,乃穿此穴出兵,反攻贼后。”刘元卿作《奕贤编》,有“杨文广被困于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军”之说。以是观之,将安远寨名柳城者,当为曾驻军柳州的杨文广,非民间传说中的杨延昭。

香台山在安远镇南,隔清溪河与安远镇相对,山顶有大冢,当地人曰“六郎坟”。六郎者,何人也?《宋史》云:“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续资治通鉴长编》称:“敌惮之,目曰六郎。”《东都事略》杨延昭传云:“虏畏之,呼为六郎。”据此,《烬余录》及明万历间长篇小说《杨家将》称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加之戏剧家的推波助澜,杨延昭便成了深入人心的杨六郎。但杨延昭实非杨业第六子,非但不是老六,按《宋史》载,当为老大。“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延昭有子四人,名传永、德政、文广、充广。文广行三。

既然六郎和兄弟排行无关,那么“六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郝树侯《杨业传》释云:“古代往往以天地星宿比拟世间正面人物。契丹称宋为南朝、南国,因而他们赞扬杨延昭为南斗。南斗六星在宋初已成为习惯语。这样,久而久之,就直呼为六郎了。”又《太平御览》卷六引《大象列星图》云:“南斗六星去牵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主兵机。”“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南斗星固“主兵机”,为大将之象,而作为大将之象的北斗六星更“主燕”——燕地其时正契丹国所在,杨延昭镇守河北正为对付契丹,契丹人畏之惮之,喻以为镇摄本国的大星,称之为“北斗六星杨延朗”是完全可能的。后辗相传,杨延朗的“朗”渐化为“郎”,“北斗六星”也渐化为“六星”,杨延郎和六星,便复合而为杨六郎。李焘、王禹偁据此作史,便有“虏畏之,呼曰六郎。”“目曰六郎”等说。而南宋说话人不明“六郎”之义,由此便以为六郎即老六了。

如此,便不难理解香台山顶六郎坟了。既然“契丹惮之”,“虏畏之”“目曰六郎”,于山顶葬衣冠成冢,以壮军威,也使西夏惮之,此其一也。葬先父战袍于自己的驻防之地,且在山之巅随时可瞻之地,除表达对先父的怀念外,还有激励杨文广本人和其将士之意。名“六郎”,在敌有畏惧之感,在已则有崇敬之意。故从古至今,人皆称“六郎坟”。而立衣冠冢时,又立二疑冢相伴,形成今三冢并立的格局。



三、杨家将与甘谷县旅游资源开发

1.杨家将遗迹的文化信息

杨家将的故事在甘谷家喻户晓,杨家将戏剧依然活跃在甘谷县城乡舞台上,深受群众喜爱,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舞台上的杨家将不仅到过甘谷而且还有一段慷慨豪迈的故事。筚篥城先是毁于清同治年间地震,最后痕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规模农田基建时也压埋了,在一片青葱的庄稼地里,六十岁以上的人还可以凭想象和记忆辩认出一块叫大地滩的地方,认出那是北城门,那是西城门,而安营扎寨的营房川,瞭哨和燃烧狼烟的墩台,以及崎岖险峻的十八盘,不仅鲜活在村人的记忆中,就是这些地方,依然遗迹尚存,可辩可考,也可以准确指认。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村的名子,曾是筚篥城所在的地方,现在叫杨家城子,缘起何时虽不可考,但绝对在筚篥城完竣之后。村民给我们的信息,这城子就是杨家的,衍生地名还有城子下、城子上等,都是以筚篥城来分界。该村杨姓为主姓,占人口绝大部分,世代认为为杨家将之后,想来也非空穴来风。杨家将大部队撤离毕篥城,留少数人驻扎下来,护城安民,这是极可能的。而这些留下来的兵自然是杨家将,年长日久,繁衍生息,杨家将的后代就聚集成今天的杨家城子村。

六郎坟所在的安远镇厚家坪村杨家和杨家城子杨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按古代墓葬习俗,一些重要人物埋葬后,都要派直系亲属守墓三年,尸冢、疑冢、衣冠冢皆如此,尸冢不太说,衣冠冢和尸冢没多大差别,而疑冢,为了保护尸冢不被盗掘,其作用本身就是掩人耳目,以弄假成真为目的的。守孝三年,有些人到期回了,有些人已于当地定居,甚至结婚成家,于是,终生守墓,日久成村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后代皆姓杨。厚家坪杨家以自己为杨家将之后,当然是有道理的,可以作为佐证的是新兴镇姚家村的形成。后秦姚苌长安称帝后,追赠其父姚弋仲为景元皇帝,葬冀之狐磐,命五百家亲族守护,狐磐即今甘谷县新兴镇姚家村,这些守陵人发展为今姚家村,姚姓之后,亦可称为皇族之后。

杨家将遗迹在散渡河一带以带状分布的同时,也显示出其点状分布的特征,这就是筚篥城、厚家坪六郎坟和安远镇,如果作进一步挖掘和研究的话,许多关于杨家将的东西还会显出历史的真容。而安远,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讲,在整个甘谷旅游格局中,应该具有更为多元的色彩和重要的意义。

2、安远镇文化资源梳理

以散渡河为中心的散渡河文明,至少在北宋以前是该用辉煌来修饰的。研究表明,宋神宗所赐的“甘谷堡”之名,其“谷”在当时指的就是散渡河谷,至于“甘谷”近千年后变为一个县的名字,其谷转指渭河河谷,当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以安远镇为核心的散渡河文化,如果在甘通公路打通前还碍于高山阻滞心有所惑的话,甘通公路打通后,这种文化的一以贯之则一目了然。从甘谷历史上看,甘谷事实上的灾难和勘舆意义上的灾难很大程度上都和散渡河有关,从更大程度上讲,甚至和王朝的兴衰转运有一定关系,筚篥城一战,标志着北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尽管这种战略随着王安石变法失败有所废止,但作为西夏战略边陲的散渡河,还是以它的胜利彰显了杨家将的威猛和王安石变法的力量。正因如此,散渡河畔的安远镇,一直为西夏、金,甚至吐蕃问鼎中原的眼中钉和心腹患,历代王朝时安远战略意义的重视一再彰显出它特殊的地位,大山环绕,两河环抱,北锁散渡,西扼清溪,易守难攻,成为甘谷县城的屏障和门户。安远宋为双城,至解放初有四城,大城、西城、北城、南城遥相呼应,互为犄角,迷宫似的,加之暗堡地道密布,实在进去容易出来难。1948年元月中共陇渭工委组织领导的安远镇反霸斗争,史称“安远事变”,虽说沉重打击了恶霸地主的嚣张气焰,但斗争在付出了一定牺牲后,还是未取得预定效果,究其因,安远镇迷宫似的地形和严密的设防是导致斗争未能圆满的原因之一。

北宋陇右设14堡,筚篥堡为其中之一。现在看,只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有安远镇这个稳固的战略后方不无关系。当然,安远为古丝绸之路分支,为甘通、甘陇、甚至甘秦孔道也是不争的事实。仅从地名来说,和杨家将有关的就是校场坡、演武亭等,至于地下考古发现的古兵器更是数不胜数。安远有张、王陈三大姓,以王姓为最富,民间传说王家发迹于偶然间发现了杨家将驻兵时的银库,甚至开始时好些人并不认识金锭银锭,而用它来看护庄稼时撵麻雀等。今新兴镇刘家村货郎曾大量以物品廉价交换,以致连刘家村货郎也大发了。作为陇上著名古战场之一,安远镇缺少的不是历史,而是发现。安远为汉置平襄县,清末时,入镇街口尚有一过街牌坊,上题“平襄旧址”。清巩丰《伏羌县志》云:“安远属安远郡,汉王莽定名平襄,土人隗嚣起兵据其地。”三国时蜀汉大将军姜维被封为平襄侯,可见安远的知名度在汉时已经相当高了。安远为节度使设立之地,开宝三年,宋太祖后苑宴安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罢兵,至绍兴五年二月杨家将再败金兵于安远,安远在很大程度上和战争贴得最紧。即使如此,香台山、安远八景等,还是给安远一种明山秀水,历史沧桑的人文抚慰,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赋予其文化以多元色彩。

3、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

以安远为中心的散渡河文化具有广泛性和多元色彩,每一种资源都可作为旅游的一个类别进行研究和开发。比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影响和对群众的渗透深度,在安远镇诸多文化中,还是以杨文广为代表的杨家将文化最有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度。放在甘谷全县大旅游的总体中,以安远镇为中心的杨家将文化,或者说古战场文化,除了有其独特性外,更有其广泛性。甘谷旅游正处于旅游开发的关键阶段,许多旅游资源尚“养在深闺人未识”。旅游线路设计上,以石窟,古建、自然风情为主的渭河流域旅游线基本成型,并已融入天水,甚至关中——天水旅游线中。而以散渡河为核心的北线旅游,则相对薄弱,只处在讨论开发阶段,一直未找到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品牌。为此,结合甘谷县旅游业发展现状,特提出以安远镇为中心开发甘谷北线旅游的设想。

(1)、加大以安远镇为中心的北线历史文化研究力度,开发甘谷旅游资源。

安远镇及由此衍生的散渡河、清溪河流域文化,是甘谷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之深厚,绝不亚于渭河一线。但受地缘文化的影响,上述文化现象长期得不到重视和开发。使许多曾经璀璨的文化渐蒙于尘埃之中,后秦景元皇帝姚弋仲墓及姚家村的形成,安远镇在两宋历史中的地位及堡寨文化的变迁,筚篥城在陇右防务上的作用及以此为中心的古战场今昔,杨家将在甘谷的活动及民间影响,割据政权隗隗嚣在安远的遗迹及对东汉历史进程的影响,姜维和平襄之间的关系,中共陇渭工委和红军、西路军在甘谷的活动和对革命的影响,以及清溪河流域种种历史文化现象和历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这些历史文化现象,探究他们的文化资源价值,变资源优势为旅游开发优势,对形成和丰富甘谷北线游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这些文化的研究,是甘谷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要鼓励姚家村、厚家坪村、城子村修纂家谱,通过对谱牒的整理,逐步理清家族延续脉络。这些,对上述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准确确定北线旅游的资源定位,打造强势旅游品牌

甘谷县北线旅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安远——筚篥城一线为中心的古战场特色,而杨家将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义,通过设计旅游线路,进行富有文化色彩的旅游资源推介,杨家将的故事对于普通游客无疑具有一种“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因着杨家将在普通民众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这种旅游,便具有得天独厚的亲和力的吸引力。甘谷北线旅游定位,应该并充分体现和突出这种特色。旅游资源研究和旅游实践表明,以历史为背景的怀古凭吊游,具有极强的文化穿透力,它带给人们的收获,绝非一般的自然风光所能企及。但这种资源的开发,较之自然风情游要复杂得多,也难得多。如果说自然风情游在很大难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等硬件的话,怀古凭吊游除有赖于基础设施外,更需要文化研究等软实力的强力支撑。只有软硬件一齐抓,大小环境一齐上,才能打造并最终形成这类旅游的强势品牌,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丰富甘谷旅游的内容,使甘谷旅游在开发中不断朝文化旅游的深层次迈进。

(3)、多轮驱动全力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推介。

甘通公路的开通,将曾经闭塞的杨家城子村推到了甘通公路边这样一个最显眼、最便捷的位置,同时,方兴未艾的旅游业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启动实施给甘谷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这个大发展的机遇,全力打造杨家将文化品牌,全力启动甘谷北线旅游,使之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开发的总格局中,对于推进甘谷旅游的长期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鉴于甘谷北线游,特别是以安远镇为中心的古战场游还在一个初始阶段,当前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确定杨六郎坟、筚篥古城、安远杨家将遗址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地标牌和旅游导引标志,建立最基本的标识,编写相关的推介和导游资料,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于之相关的书画、音像等文艺作品,编写《安远史话》等通俗读物,特别是编排上演反映杨家将在甘谷活动的戏剧,在丰富杨家将戏剧创作的同时,扩大安远、筚篥城在全国的影响,提高安远镇的知名度,通过开发研究,将安远纳入全国杨家将研究的视野之内,通过文化传播和历史研究,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推进甘谷旅游业的大发展。

(4)、在小城镇建设中突出历史文化品位,提升城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城镇建设是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步骤之一。但千篇一律的小城镇建设正在使许多古城日渐失去自己独特的品格,以毁灭历史求得城镇建设发展速度的事例层出不穷,有关资料表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旧城改造,对以古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破坏,绝不亚于十年文革,而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小城镇建设,直接破坏的是一些乡镇边城。不是没有理论和政策上的严格保护,甚至三令五申,而是执行过程中的急功近利,敷衍塞责,甚至打擦边球,而许多,其实是对文化价值认识上的偏颇。整齐划一的小城镇建设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历史文化特色的缺失甚至毁灭。我县小城镇建设刚刚起步,安远、礼辛、磐安、金山、西坪等应该在小城镇建设中注重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作为古名镇的文化品位。作为甘谷北大门的安远镇,更应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上多动脑筋,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新旧并举,比翼颉顽,打造历史文化古镇品牌,充分利用杨家将在全社会的广泛影响,打杨家将招牌,做古战场文章,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同步发展,将安远镇小城建设放在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中,让历史文化资源对安远经济社会发展有所贡献,这才是最理想的,也是最有可能的。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甘谷近千年,杨家将的故事在甘谷人心中流传了近千年,但对杨家将的研究在甘谷似乎才刚刚起步。该研究课题的全部目的就是抛砖引玉,以期有更多的人对此予以关注,通过杨家将研究,打造甘谷旅游新品牌,提甘谷知名度,让这个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甘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因为我们有这个资源,更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这个难得的机遇。有资源,又有机遇,甘谷旅游业的发展想必将会有一个大的作为和好的前景。

http://gangu.365d.info

返回页首  留言 [第1页/共1页]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