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一中始建于1925年,1942年由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1944年隶属于省教育厅,更名为“甘肃省立甘谷中学”。1949年8月甘谷解放,这所学校直属省教育厅领导,命名为“甘肃省甘谷中学”。1956年从城内南街旧址迁往南关新址。1980年由省教育厅定为全省重点中学。更名为“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1982年省教委、省体委命名为“篮球传统项目学校”。1999年完成初中分流成为高级中学。
甘谷一中[1]始建于1925年,迄今已有86年的历史。学校占地83亩,建筑面积30490平方米,有教职工25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7人),59个教学班,学生4200人。1944年民国时期为省教育厅直属中学,解放后不断发展,1980年被确定为全省24所重点中学之一,1997年停止初中招生,2002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第一阶段(1925——1949)解放前的教育。学校以初中教育为主,1942年始设高中。规模最大时达到解放初的高中3个班,初中9个班。
第二阶段(1949—1956)振兴发展期。当时学校设三个校区—东分校(模范)、西分校(西关)、校本部(文庙)。南关现址于1954年筹建,1956年迁入。学校规模由初期的12个班500人发展到后来的23个班1500人。高考升学率1952年100%,1953、1954年70%,1955、1956年94%。1950年—1965年学校共毕业866人,714人被高校录取,这是甘谷一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
第三阶段(1957—1961)严峻考验期。反右倾,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学校教师因运动严重减员,是第一个低潮期。
第四阶段(1962—1966)第二个高潮期。教育部中小学工作条例和各科教学大纲颁布。高考升学率1963年83%(毕业23人,考入高校19人,全省第二),1964、1965年70%。
第五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期。工宣队、农宣队进驻学校,教学活动被迫停止,学生参与运动,教师挨批斗。1971年—1976年有341人被各级革委会推荐进入高校学习。
第六阶段(1977—今)高考制度恢后的长期稳定期。
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多,最少的年份4人,最多936人。
将大中专及以上上线人数作为高考上线人数统计的时期(1977—1997共21年),共有2798人上线。
将大专及以上上线人数作为高考上线人数统计的时期(1998—2002共5年),共有1739人上线。
将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作为高考上线人数统计的时期(2003—今共8年),共有6178人上线。
甘谷一中[1]始建于1925年,迄今已有86年的历史。学校占地83亩,建筑面积30490平方米,有教职工25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7人),59个教学班,学生4200人。1944年民国时期为省教育厅直属中学,解放后不断发展,1980年被确定为全省24所重点中学之一,1997年停止初中招生,2002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示范性高中。
第一阶段(1925——1949)解放前的教育。学校以初中教育为主,1942年始设高中。规模最大时达到解放初的高中3个班,初中9个班。
第二阶段(1949—1956)振兴发展期。当时学校设三个校区—东分校(模范)、西分校(西关)、校本部(文庙)。南关现址于1954年筹建,1956年迁入。学校规模由初期的12个班500人发展到后来的23个班1500人。高考升学率1952年100%,1953、1954年70%,1955、1956年94%。1950年—1965年学校共毕业866人,714人被高校录取,这是甘谷一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
第三阶段(1957—1961)严峻考验期。反右倾,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学校教师因运动严重减员,是第一个低潮期。
第四阶段(1962—1966)第二个高潮期。教育部中小学工作条例和各科教学大纲颁布。高考升学率1963年83%(毕业23人,考入高校19人,全省第二),1964、1965年70%。
第五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期。工宣队、农宣队进驻学校,教学活动被迫停止,学生参与运动,教师挨批斗。1971年—1976年有341人被各级革委会推荐进入高校学习。
第六阶段(1977—今)高考制度恢后的长期稳定期。
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多,最少的年份4人,最多936人。
将大中专及以上上线人数作为高考上线人数统计的时期(1977—1997共21年),共有2798人上线。
将大专及以上上线人数作为高考上线人数统计的时期(1998—2002共5年),共有1739人上线。
将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作为高考上线人数统计的时期(2003—今共8年),共有6178人上线。